新财经
    主页 > 期刊导读 >

基于课证相融以赛促课的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培

自2015年7月国家发布了《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互联网+”上升到一种国家战略,创造出一种新业态经济、新商业模式,中国经济结构随之转型升级。在新业态的经济社会呈现迅猛发展时,人才资源的质量尤为重要。此时的财经类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随着财务经济类活动日趋复杂,各类企事业用人单位对财经类人才要求日益提高;另一方面,新入职的财经专业毕业生大多综合分析能力低,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欠缺。

一、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

(一)岗位胜任能力有限

传统教学以理论教授为主,容易导致专业教育与行业要求相脱节,毕业生所学不能在岗位上立即运用,通过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后培训才能真正达到雇主的要求。随着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巨变,新时代背景下的财经类人才就业工作也面临着更高的岗位职责要求,而“敲门砖”往往是行业职称证书。单位面试招聘时往往是以证书来核查面试者是否具备岗位胜任能力,而那些在校成绩优异、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取得证书的学生就很大几率上丧失了很多工作的机会。

(二)职业可持续动力不足

传统的财经类人才培养注重的是对财经专业技术能力的教授与训练;学校的考评方式也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往往无法考查财经人才是否具备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能否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上具备应有的素质。而这些往往是影响财经人才职业生涯的关键因素。

二、“课证相融,以赛促课”——优化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解析

针对现存问题,特提出“课赛相融,以赛促课”的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下图所示。

(一)“课证相融”的内涵、意义和具体路径

1.“课证相融”的内涵

这里的“课”通常指的是专业课或通识教育课,“证”不仅包括学历证书和行业职称证书(如初级会计师,初级审计师,初级经济师等),还包括其他非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驾照、心理咨询师、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等),以及其他证书(创新创业获奖证书、慕课课程学习证书、志愿者服务证等)。“课证相融”是要深度融合学历教育与岗位技所需具备的专业技能以及专业之外的软能力,使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指导实践工作,实践工作又能反过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让财经类毕业生既具备学历水平又具备实操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也能够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教育目的。

2.实施“课证相融”的现实意义

通过“课证相融”,在设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也将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条件以及人才软实力均纳入考量范围,使得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同时掌握行业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毕业生毕业求职时,双证、甚至多证在手,应聘时能更好地符合招聘单位或个人的各方面要求,有利于提高就业创业的成功概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育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专业人才。课程是教育的主要载体,证书和比赛都是为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更好地理解课程教授内容而展开,切不可本末倒置。

3.“课证相融”的实施路径

(1)设置应用特色的课程体系

为确保课程体系设计与财经专业核心能力相匹配,邀请企业及各财经行业专家来校研讨财经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内涵特征,讨论如何建立发挥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的人才,论证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结合会计、财务管理或其他财经专业技能要求的课程开设为专业主干必修课程,科学优化不符合当前需要的专业课程,并从毕业生未来可能就业岗位的实际出发,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将会计职称证、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期货从业资格证考试等证书中的主要课程或课程内容分解到专业主干或者专业选修课程中,形成“课证相融”具有应用特色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对不同职业发展规划的学生实施分流教学,建立差异多元的特色模式和标准,以满足财经专业“课证相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后续财经专业技术创新创业型人才内涵建设提供了基本条件。值得注意的是,每隔三至五年进行教材(包括实训内容)的更新,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如果能组织校企合作编写相应教学资源,并形成有自身特色及实用性于一体的教材体系,将是有极大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