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经
    主页 > 期刊导读 >

地方高校“新财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引言

2018 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2018 年6 月,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高校教育应当做到“四个回归”,要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奠定人才培养的基础。 当前,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全面展开,为更好适应新科技革命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培养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且融合财经知识、信息技术、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为一体的高层次复合型财经人才,“新财经”建设呼之欲出,也是地方财经高校更好服务于地方发展建设、实现变轨超车的新路径。 新建构主义是中山大学王竹立教授提出的,是融合建构主义与联通主义思想,专门解决信息时代出现的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问题的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本研究通过将新建构主义理论与“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探索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方式方法,为地方财经类院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提供新的思路。

二、当前地方高校财经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相对单一,时代性不足。 地方财经高校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人才的重任。 信息时代,社会更需要能够将财经知识与发展新需求很好结合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经过调查发现,个别地方财经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多年未改, 培养目标设置单一落伍,对人才要求层次不高、宽度不够、厚度不足,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

2.课程设置相对固化,拓展性不足。 目前地方财经高校的课程设置仍然是以传统专业知识为主,基础课、专业课等必修课设置一直比较固定。而信息时代需要学生掌握的前沿理论、实践能力、研究能力、信息化技能等内容多放在选修课或者第二素质课堂中,拓展性不足,学生步入社会前不能获得足够的知识储备。

3.教学模式相对传统,创新性不足。 当前地方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仍然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虽然高校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如利用翻转课堂、慕课等方式,但仍然缺乏大胆创新的勇气,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不能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未能使学生真正向“我要学”转变。

4.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复合性不足。 地方高校教师多年来仅学习和从事某一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相当一部分是在毕业后即进高校担任教师的,即使经常参与政府部门或者各行各业经济发展研究, 但与社会的对接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经验不足。 尽管能够参加培训,但是这些培训多为短期性培训,学习并不深入,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机会,使得教师对新的复合型知识掌握不够。这些都直接影响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联系实际的深度,使得教师无法很好地讲授社会前沿知识。

三、新建构主义理论的适用性

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承知识,更是要“为创新而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对学习的创新”。该理论主张学习知识“零存整取、碎片重构”,通过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结合包容性思维,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进而实现创新创造。 与传统的建构主义相比,新建构主义更加适应信息时代的新挑战、新问题。 与联通主义相比,它提出了更实际、更可操作的学习策略。

新建构主义理论将知识比喻成一棵榕树,认为学习知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联想三级递升,再通过“嫁接”进一步包容性学习新知识,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创造。新建构主义提出分享、协作、探究和零存整取的教学方法,通过逐级推进和课程整合策略,实现学习的个性化螺旋式上升和创新性提升。该理论对于高端学习者和终身学习者在软知识学习领域更加实用,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地方高校“新财经”改革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四、基于新建构主义理论的“新财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1.制定传统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传统的培养目标向社会输出的是统一标准的人才,缺乏一定的时代性和灵活性, 不符合当今时代发展和个人职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新建构主义认为应该将个性化的个人目标融入传统的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传统的知识学习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帮助学习者构建起个人知识体系是最终目标。 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当能够适应时代和行业发展,地方经济发展更是对人才提出了不同的需求,地方财经高校应当对人才接收部门,如银行、保险公司、商贸企业、电商企业等单位进行充分调研,了解不同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共性和个性,同时结合学生的个性化职业发展目标,如从事科研工作、管理工作或者创业,制定包含共同知识体系与个性化的培养目标,让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能够形成自身个性化知识体系,更加能够适应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