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平话》财经词语选释
宋代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北宋赋税工商占70%,农业仅占30%;汴梁(今开封)是最富庶的国际大都市,工商税是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收入。因此,这个时期的财经词语研究有重要的价值。研究古代的财经词语,较为妥当的办法是从口语化程度较高的专书中加以抉择,《新编五代史平话》(以下简称《平话》)较为符合这个条件。该书是讲说五代十国时期梁、唐、晋、汉、周兴废战争史的话本。曹元忠在《景宋残本五代史平话》跋语中认为是宋朝巾箱本。但从书中不避宋讳,书前署“新编”、“平话”字样来看,可能经过元人增删。虽然是写五代时期故事,但它的写作时代和财经词汇应属宋代。 本文采用穷尽性检索的方法,爬梳整理并选释了《平话》中出现的财经词语。文中所引用的《新编五代史平话》例证,出自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编选的《古本小说集成》,主编安平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二十四史中的例证来源于中华书局2005年1月出版的简体精装横排本《二十四史》,其余例证材料采用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研发制作,并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本。 一、货币类词语 货币,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我们先探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财经词语。 (一)货币表意类 1.岁币、礼币 (1)岁币:旧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例如:与石敬瑭尊契丹为父,割十六州赂之,岁贡岁币三十万匹,契丹立之为大晋皇帝,与韩信得萧何之力一般。(晋史平话卷上)同卷:厚许岁币可矣,许割土田,所赂太厚。又同卷:契丹主自悔深入唐境,晋安之营未下,赵德钧兵马尚强,又有范延光将兵在其东,又怕山北诸州出兵,邀其归路而击之;莫若多得岁币,成约而归:一则不损折了人马,一则岁岁多得金帛子女之属。又同卷:又写着个每岁贡约岁币三十万匹的合同文字,赴契丹主帐前交纳。(晋史平话卷下)北汉主因这一番挫沮,无意进取;兼是十二州之土瘠民贫,内供军国调遣,外奉契丹岁币,赋役烦重,民不聊生,诸将解体,百姓离心,往往逃归周境矣。(周史平话卷上) “币”字从巾,敝声。从巾表示与布帛有关。本义指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宋代限制铜钱外流,而纳之以绢和银。宋苏轼《富郑公神道碑》:“上命御史中丞贾昌朝馆伴,不许割地而许增岁币。”可知《平话》中的“岁币”是由绢帛、银两等构成的。 (2)礼币:馈赠、进献的钱财礼物。例如:契丹为求刺等,屡请和亲,今朝廷诚能纵刺等归契丹,约以岁纳礼币十万缗,彼贪此厚利,彼欢然从和。(晋史平话卷上) 礼币,先秦以来指财物。如《仪礼·聘礼》:“执礼币以尽言赐礼。”晋葛洪《抱朴子·勤求》:“自谓事之未勤,而礼币之尚轻也,于是笃信之心,尤加恭肃,赂以殊玩,为之执奴仆之役,不辞负重涉远,不避经险履危。”唐黄滔《祭南海南平王》:“幕下崔员外,昨驰礼币,尝诣门墙。”《平话》例中的“礼币十万缗”当指钱币。“缗”,穿钱的绳索。借指成串的铜钱,亦泛指钱。《史记·酷吏列传》:“于是丞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铢钱,笼天下盐铁,排富商大贾,出告缗令。”张守节正义:“缗音岷,钱贯也。”古代通常以一千文为一缗。晋王嘉《拾遗记·晋时事》:“因墀国献五足兽,状如师子;玉钱千缗,其形如环。”《新唐书·张弘靖传》:“诏以钱百万缗赉将士。”“礼币”一词,《汉语大词典》例证最晚收到唐代,当补。 2.钱积、库钱、纸钱 (1)钱积、积钱:指储藏的钱财。例如:晋王令儿子继岌为张承业舞,承业将带、马赠继岌。晋王指钱积,诏曰:“和哥无钱用度,宜与一积钱。”(唐史平话卷上) 该词《汉语大词典》未收。从所引上例来看,“钱积”与“积钱”当是一对逆序同义词。积钱,即积攒、储藏的钱财。如《南史·江禄传》:“禄先为武宁郡,颇有资产,积钱于壁,壁为之倒,迮铜物皆鸣。”唐元稹《钱货议状》:“近有积钱不得过数之限,每更守尹,则必有用钱不得加除之。”钱积与积钱意义相同。 (2)库钱、库物:国库或库房储藏的钱财。例如:承业作色而言曰:“仆老敕使耳,惜此库钱,欲佐大王成伯业也。大王既不爱惜,可自取之,何必问老仆?只恐怕财尽人散,无所成就耳!”(唐史平话卷上)承业起,将手挽王之衣曰:“老仆受先王顾托,誓愿为国家聚财练卒,诛这汴贼。若以爱惜库物,遭大王杀死,仆见先王于地下,面无惭色矣。”(唐史平话卷上) 库钱、库物二词《汉语大词典》均未收。细详上述二例,“库钱”、“库物”所指均为同一笔钱财,故文中二词是同义词。 (3)纸钱:迷信者在祭祀时焚化给死人或鬼神当钱用的纸片。例如:下令后,有军卒盗人纸钱一幞,被擒。(晋史平话卷下) 纸钱由来已久。据《新唐书·王传》记载,汉以来丧葬者埋钱于墓圹中,称瘗钱,魏晋以后逐渐演变为用纸钱。唐宋以降,祭祀送纸钱风气很盛。纸钱,亦可望空抛撒或悬挂墓地。形状有圆形方孔如铜钱者,也有纸上打些钱形的。唐张籍《北邙行》:“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宋史·寇准传》:“县人皆设祭哭于路,折竹植地,挂纸钱。” (二)货币使用类 1.果足、路费、盘缠 (1)果足:盘缠,特指旅途费用。例如:知远见说,人急计生,收拾些果足,待往太原府去投军。(汉史平话卷上)曹州是咱每乡故,待奔归去,又没果足,怎生去得?(梁史平话卷上)同卷:咱有一个计策,讨得几贯钱赠哥哥果足归去,只要兄弟每大家出些气力。又同卷:张占道:“来早下海去,恐怕你阙少果足。”留金银赠朱温,相别而去。 果足,宋元时期俗语词,特指旅途费用。同样的用法亦见于《宣和遗事》前集:“那杨志为等孙立不来,又值雪天,旅涂贫困,缺少果足,未免将一口宝刀出市货卖。” (2)路费:旅途中所用的钱财,包括交通、伙食、住宿等方面的费用。例如:咱兄弟每待到二更时分,打开他门,将他库藏中金帛劫掠些与哥哥做路费归去,怎不容易?(梁史平话卷上) “路费”虽是现在常用词语,但却是宋代始用。如宋王禹《感流亡》诗:“道粮无斗粟,路费无百钱。”《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身边些小钱财,难供路费。” (3)盘缠:费用,特指旅途所用钱币。例如:题了这诗后,则见一阵价起的是秋风,一阵价下的是秋雨,望家乡又在数千里之外,身下没些个盘缠。(梁史平话卷上)同卷:朱五经向黄巢道:“秀才无事,且在家里闲坐,待讨些盘缠相赠。”又同卷:有盘缠可得三五十贯文与我,归来却得厚谢。(周史平话卷上) 2.支破 支付。例如:太祖慰谕之曰:“诸侯朝觐天子,宜有宴犒之礼,此在国家经常费内支破,岂待买耶?如此,殊失君臣交际之体!”(周史平话卷上) “破”唐代就有花费、消费义。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念昔始读书,志欲干霸王。屠龙破千金,为艺亦云亢。”“破”即耗费、花费。“支破”除了支付义以外,还可以表示拨给。如:宋岳飞《奏招杨钦状》:“水寨首领杨钦将带到本寨徒众老小约一万余人……臣已优加存抚,及实时支破钱粮养赡。”《宋史·食货志八》:“至于乾道七年,诏广南起发色香药物资,每纲二万斤,加耗六百斤,依旧支破水脚钱一千六百六十二贯有奇。”《元典章·户部二·打算人吏分例》:“上年别无支破体例,不须应副。”“破”字的花费义一直延续到现代,直到今天仍有“破费”的说法。 二、税收相关词语 宋代与财税有关的词语较多。例如:课钱、务租、牛课、牛租、博征、纳税、纳粮、营田、苗课等。这些词语有些属于当时的“市语”,即市井小民的口头语言。这些社会常用语很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可惜现在的词典字书大多失考或未收。 (一)税收类型 1.课钱、牛课、苗课 (1)课钱:指税金。例如:八月,晋卫州刺史李存儒,本姓杨,名婆儿,初以俳优之伎,为晋王爱幸,晋王授存儒为刺史;专务掊敛,至于防城军卒,皆计月纳课钱,即纵之归。(唐史平话卷下) 课,本来指考课、试用。《管子·七法》:“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尹知章注:“兵器虽成,未经课试,则不用不藏。”《楚辞·天问》:“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王逸注:“课,试也。言众人举鲧治水,尧知其不能,众人曰:何不先试之也。”赋税缴纳标准当由考课而确定。所以征收或交纳赋税也叫“课”。《逸周书·大匡》:“农廪分乡,乡命受粮。程课物徵,躬竞比藏。”“课”作名词指赋税,租税。《隋书·食货志》:“其课,丁男调布绢各二丈……男年十六,亦半课,年十八正课,六十六免课。”“课”与“钱”结合成词,指税金。如《旧唐书·玄宗纪下》:“癸卯,停郡县差丁白直课钱。” (2)牛课:按牛头数征收税赋的一种方式。例如:李谷建议请朝廷将户部营田务租牛课一项革罢了,拔营田的民户属州县管领。(周史平话卷上) 该词《汉语大词典》未收。 (3)苗课:按青苗法方式征收税赋。例如:其后又召募资产高大人户输苗课佃耕,户部别置一司总领,不属州县。(周史平话卷上) 所谓青苗法,是宋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变法措施之一。它由传统上贱买贵卖的常平法演变而来。朝廷规定将“诸路常平、广惠仓,略计千五百万贯石”的粮食兑换成现钱,由政府在每年青黄不接的时期借贷给百姓。每年分两期,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二分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同时,青苗法也对借款的担保办法和不同百姓的授信额度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半年20%的利率今天看来是高了一些,但是在当时却只相当于高利贷利息的1/3甚至1/5。该词《汉语大词典》未收。《文选·任〈天监三年策秀才文〉》:“每时入刍蒿,岁课田租。”吕延济注:“课,敛也。”赋税;租税。《隋书·食货志》:“其课,丁男调布绢各二丈……男年十六,亦半课,年十八正课,六十六免课。”元耶律楚材《西域河中十咏》之三:“酿春无输课,耕田不纳租。” 2.务租、牛租 (1)务租:管理贸易和税收机关征收的税赋。例如:李谷建议请朝廷将户部营田务租牛课一项革罢了,拔营田的民户属州县管领。(周史平话卷上) 该词《汉语大词典》未收。务,宋代管理贸易及税收的机关。《文献通考·征榷一》:“宋朝……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大则专置官监临,小则令佐兼领。”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陕西颗盐,旧法官自般运,置务拘卖。”《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元年》:“置估马司,估蕃部及进贡马价。凡市马之处……皆置务,岁得五千余匹,以布帛茶他物准其直。”租,指征收赋税。如《新唐书·王锷传》:“锷租其廛,榷所入常埒。”租其廛,是说征收出租房屋仓储的税收。 (2)牛租:即“牛课”。按牛头数征收税赋的一种方式。例如:梁太祖朱温击淮南时分,掳掠得牛万余头,悉给农民,使每岁输纳牛租;在后牛已死,而租额不除,民间甚以为苦。(周史平话卷上) 该词《汉语大词典》未收,当补。 (二)税收方式 我国自封建社会以来就实行征税政策,不同的税收方式体现了不同年代的历史特色。宋代也有其相应的税收方式,从当时所使用的财经词语就可以清晰地呈现出来。 1.博征、营田 (1)博征:强行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征收。例如:在先为唐人以茶盐强民而征其粟帛,唤做“博征”;又兴营田于淮南。(周史平话卷下) 该词《汉语大词典》未收。“博”在唐、宋时有“购买”义,特指以物易物购买。如唐卢仝《若雪寄退之》诗:“市头博米不用物,酒店买肉不肯赊。”“博”又叫博易。唐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多用杂物及米谷博易,盐商利归于己,无物不取。”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潘楼东街巷》:“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明沈德符《野获编·户部·海上市舶司》记载:“而宋之南度,其利尤溥,自和好后,与金国博易,三处榷场,其岁入百余万缗。” (2)营田:1.指屯田。例如:唐末中原屯驻军马去处,皆置营田。(周史平话卷上)又同卷:李谷建议请朝廷将户部营田务租牛课一项革罢了,拔营田的民户属州县管领。又同卷:叶载采献言:“营田多有肥饶田土,不若鬻卖与民户,可得钱数十万缗,资助国家用度。”又同卷:在先为唐人以茶盐强民而征其粟帛,唤做“博征”;又兴营田于淮南。2.负责屯田的长官。例如:吴越营田使陈满为丞相吴程言曰:“周师南征,唐举国惊扰,常州无备,一鼓可下也。”(周史平话卷下) 营田最早的意思是经营田产。如《宋书·良吏传·江秉之》:“人有劝其营田者,秉之正色曰:‘食禄之家,岂可与农人竞利?’”引申为购置田地。《梁书·处士传·何胤》:“山侧营田二顷,讲隙从生徒游之。”后来发展为指屯田。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又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而民屯和军屯就是所说的屯田。屯田制渊源于西汉,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这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纳税、纳粮 (1)纳税:缴纳赋税。例如:苏氏见其夫恁地说了,不敢阻当,只得教刘知远交领上件三十贯文去纳税。(汉史平话卷上)又同卷:刘知远输了三十贯钱,身畔赤条条地,正似乌鸦中弹,游鱼失波,思量纳税无钱,归家不得,无计奈何。 该词《汉语大词典》未收。唐杜荀鹤《山中寡妇》诗:“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徵苗。”宋苏轼《吴中田妇叹》诗:“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2)纳粮:指完交粮税。例如:义父一日将钱三十贯文,令知远将去汾州城里纳粮。(汉史平话卷上)又同卷:其苏氏向慕容三郎道:“休教刘知远去纳粮”。又同卷:我且把这钱去令他纳粮,试他如何。又同卷:知远听得此语,心下欣然,将那纳粮的三十贯钱且把来赌:“我心下指望把这钱做本,赢得三五十贯钱将来使用。”又同卷:知远启覆:“长者,小人不是奸细,乃是孝义县慕容三郎义子。只因父亲把那钱分付小人去纳粮,在卧龙桥上被五个后生厮合掷骰,一齐输了;被知远厮打一顿,夺得这钱回来”。又同卷:既无钱纳粮,又不敢回家。 纳粮,《汉语大词典》未收。有人认为纳粮就是交纳皇粮,不确。纳粮一词包含着两层意义。一层为:粮有本色有折色,折色除折纳绢帛之外,可以折成银钱缴纳。另一层为:农民向朝廷交纳的除了粮食以外,还包括大量的物料。例如明武宗正德年间时,大部分物料业已折银钱缴纳。据《平话》中的例子,明显这时候纳粮已经折成银钱缴纳。 三、其他财经词语 《五代史平话》还有很多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财经词语。 (一)财务类 解库: 当铺。例如:若能了得这事回来,咱待把三五百贯钱与他开个解库,撰些清闲饭吃,怎不快活?(汉史平话卷上)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二》:“江北人谓以物质钱为解库,江南人谓为质库,然自南朝已如此。”元钟嗣成《四福·富》曲:“解库槽房,碾磨油坊。锦千箱,珠论斗,米盈仓。” (二)起居类 1.衣饭: 穿衣吃饭,指养活,赡养。例如:李洪信、洪义两个,要教那妹妹将水淹杀了:“您一身自也依傍咱每衣饭,如何更养得那穷汉的孩儿?”(汉史平话卷上)他门下常有诸色百工技艺的人,在彼仰给衣饭。(周史平话卷上) 该词《汉语大词典》失收,当补。衣饭等于说养活。“仰给衣饭”,仰给是依赖的意思。 2.茶药: 茶叶。例如:唐主闻之大悦,解锦袍一领、玉带一条、银合茶药赐之。(唐史平话卷下)且说唐主为见兵出屡败,大惧覆亡,乃遣翰林学士锺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诣周奉表称臣,献御服、茶药,及金银、器皿、缯锦、牛酒等,至周世宗军前。(周史平话卷下) 该词《汉语大词典》失收。茶叶具有药疗、保健效果,对于北方以牛羊肉为主食的民族有很好的药疗效用,所以茶制品称作茶药。唐代即有“茶药”(见代宗大历十四年王国题写的“茶药”)一词,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也有“茶,即药也”的说法。由于茶叶有很多的功效,可以防、治内外妇儿各科的很多病症,所以,正如唐代陈藏器所言“茶为万病之药”。 3.银绢: 白绢,绢素。用白色生丝织成,有货币功能。例如:侯章道:“藩镇朝觐,无以见殷勤,些小银绢,聊表孝顺小心也。望皇帝休怪!”(周史平话卷上) 绢是一种平纹的生丝织物,似缣而疏,挺括滑爽。唐宋时,绢帛具有一定货币职能,既可作为交换媒介,用于官方籴买、禁榷品交易以及日常生活中以绢代钱,又可作为支付手段,用于税收、官方财政调拨、官员军兵俸禄、朝廷例赐、朝廷赏赐、岁币等,还可作为支付手段,用于刑法计赃、向蕃族买马。唐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初定两税时,绢一匹,直钱三千。今绢一匹,直钱八百”可证。 4.物件: 物品,东西。例如:敬瑭遣使驰赴契丹军营,报曰:“劳顿爷爷亲帅大军来到,略备些犒军物件赴军前投纳。”(晋史平话卷上) 物件用于称物品或东西大约是在宋代的事。差不多同时代的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也有“物件”的说法,如该书卷七:“寄来的物件,斑管、瑶琴、簪是玉,包儿裹一套衣服,怎不教人痛苦?” 上述财经词语,如岁币、礼币、钱积、果足、解库、课钱、库钱、库物、苗课、营田等已退出日常生活的习惯用语系统,基本淡出或消失。有的词语如茶药、路费、物件、衣饭、纸钱等虽然仍然使用,但是其使用范围或意思却发生了变化。我们阅读古代文献时必须加以注意。